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残疾人精准康复的瓶颈与对策思考 ——以常德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22 信息来源:市残联王飞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我市康复事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还相对滞后,专业化、精准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残疾人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服务需求。特别是一些瓶颈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制约了我市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为此,近期,常德市残联组织开展了残疾人康复状况和需求调查活动,本次调查自2017年6月1日启动,经过市、县、乡、村四级残疾人工作者3个月的共同努力,现已全面完成入户调查、登记录入、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工作。本次调研对象,为市委、市政府在2016年确定的37个帮扶点村范围内1454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其中37个帮扶点村分布在鼎城区4个、桃源县6个、澧县3个、石门县12个、汉寿县4个、临澧县3个、安乡县5个。根据这次调研,本文对我市进一步开展精准康复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残疾人精准康复的意义

1、精准康复能降低残疾的影响,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让残疾人有尊严的活着,首先就是要恢复或部分恢复残疾人参与、融入社会的基本功能,而康复是补偿和改善残疾人各项功能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实施精准康复,对残疾人群体的功能丧失状况进行精准鉴定,然后分类施策,动态康复,极大程度地降低残疾对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高残疾人生存本领,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为其重新融入社会,提供了最基础的解决办法。

2、精准康复能提高工作能力,增加社会劳动力的供给。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残疾是作为人的基本功能的部分丧失,而不是全部丧失,对残疾人实施精准康复,通过适配辅助器具、手术矫正等措施补偿其失去的功能,让残疾人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为日趋紧俏的劳动力市场输送人力资源,进而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社会劳动力的供给现状。比方,“十二五”期间,常德市即通过实施各类精准康复工程,让5800名残疾人回到了各类工作岗位上。

3、精准康复能降低经济社会成本,节约公共卫生资源。传统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康复水平低、覆盖面窄、时间短、效果差等问题,而精准康复则是整合医疗资源、因人施策,康复措施精准,康复效果明显,既让有限的公共资源用到了刀刃上,又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了康复。

二、我市残疾人精准康复的现状和瓶颈问题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常德市现有残疾人41387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1%,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有8万人,占残疾总人数的20%。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有2万名残疾人得到了各类康复训练(含多次重复训练)。但是由于对残疾人康复的认识问题、资金投入问题,部门协调问题及康复人才稀缺等问题,当前残疾人精准康复需求与残疾人群体的期盼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精准康复任务仍十分艰巨。

 “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类残疾人康复情况表(例)

服务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肢体康复 3500 3400 2900 2000 2500

辅具配发 8100 9000 10000 7700 7135

低视力配助视器 1300 1100 1100 370 880

盲人定向行走 200 300 300 530 500

儿童康复 190 233 222 300 676

精神病免费发药 2000 2000 1800 2000 2000

1、资金投入问题。资金投入是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在残疾人精准康复方面,从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的投入比例,加上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领域宽、残疾人种类多,在康复资金有限的情况上,往往不能全面兼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康复资金缺乏,影响精准康复项目的实施,如,在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时,因为未对陪同儿童康复的家长给予餐、宿等适当补助,造成部分贫困残疾儿童家长租不起房、吃不起饭,进而放弃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

2、部门协调问题。在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项目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精准康复给予了很多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调控,部门之间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致使残疾人精准康复项目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全部覆盖有需求的残疾人群体。

    3、医保报销问题。残疾人到专门的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除得到政府项目资助、费用由政府减免外,大都需要费用自理。特别是辅助器具方面,目前肢体残疾人和听障残疾人康复的必要工具,比如,电动轮椅、假肢、助听器等,这些都还不能完全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中。残疾人康复训练,如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等虽正在逐步纳入报销范围,但是报销的比例偏低,家庭负担仍比较重。

4、康复人才问题。主要表现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研究和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师资力量达不到残疾人康复精准康复所需的专业水平。康复人员技术操作能力低,没有成熟的康复经验,没有较为丰富的康复、教育师资队伍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康复机构仍存在着边学边操作的摸索状态。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精准康复资金投入。目前,残疾人精准康复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拨款;二是社会筹款(包括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社会捐助等)。但是,这些经费来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因此,必须明确精准康复的资金来源,确保资金到位。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精准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辖区内所有残疾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1.5元的标准安排残疾人精准康复经费。另一方面,要设立残疾人精准康复专项基金,应该规定每年从中国福利彩票基金、慈善基金和扶贫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纳入到精准康复专项基金中来,用于残疾人精准康复项目。

2、健全精准康复协作机制。残疾人数量大,精准康复种类多,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精准康复服务,会因经济条件、财政收入等客观因素而兼顾不全,在坚持政府主导残疾人事业的同时,必须要动员社会力量,充分挖掘社会组织的潜在能力,发挥民间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及家庭的作用,共同为残疾人提供更好、更有效的精准康复服务。

3、构建精准康复服务体系。一是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进一步落实好城乡医疗保险扶助措施和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截瘫肢体总体训练、认识知觉功能障碍性训练、言语训练、作业疗法等残疾人康复项目的报销比例,减轻残疾人负担。同时,放宽医保定点机构门槛,使更多的医疗康复机构进入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市场,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二是强化康复服务机构的建设。一方面,对政府主导、主管的康复机构,要坚持公益性导向,充分发挥康复保障政策的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发挥好对基层康复机构的指导和培训作用。另一方面,对非营利性康复服务机构和民间社会组织,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在场地、设施购买、电费、水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减轻非营利性组织的负担。对符合标准化建的民办康复机构,可以对每张床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服务。将社区康复纳入当地卫生体系建设,加大社区康复站点硬件建设;加大对社区康复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在精准康复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不断拓展社区康复分服务项目,广泛开展精准康复的政策宣传、对精准康复训练进行指导,特别是针对残疾人家属开展培训工作。

4、加强精准康复队伍建设。残疾人精准康复,专业的康复人才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培养人才。要从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层面去培养专门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搞好保障。要强化康复人才建设的宏观管理职能,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康复人才招聘、使用、激励和评价等政策措施,逐步推进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及使用制度,建立和引进人才的良性运行机制,稳定和发展康复人才队伍。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加速,我市残疾人事业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单纯的重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况的,必须在行动上加以配合,必须对阻挠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破解,而残疾人精准康复工程正是扫除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障碍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广大残疾人群体融入社会、享受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目前,我市残疾人精准康复事业正处在发展阶段,在已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市残疾人精准康复事业仍旧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