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商的新精神
无论何时何地,人的行为都需要精神的引领。在商业领域同样如此,正所谓:“商道即人道”。具有独特商业精神与品格的商人、商家,往往能在更加广泛和久远的时空中受到人们的青睐,使其事业更具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此次德商大会的意义,除了可促成财富的集合与优化配置,很大程度上也能加强人们对德商精神的认同。
德商,常德商人,有道德的常德商人——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德商的精神特征。有人将其总结为:德行天下,和成商道。这一精神特征有何来由?有何内涵?“德商精神是对常德精神和儒商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湖南文理学院教授、著名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韩隆福一语道出了德商精神的渊源。
“常德”意为“常怀善德”,而“善德”就是常德古贤善卷“道济天下而于世无取”的清高品德。自古就是善德之地的常德,其善德之风自然影响到了商业层面。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北京常德会馆,其楹联中“孜孜效吾善卷”一语,就充分地说明了后世常德商人对于善德精神的秉承。
古代常德商人秉承善卷精神的具体行动就是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盈则不忘乡里,富则惠及一方。诸如修桥铺路、捐建学堂、扶困恤贫和赈济灾年的慈善事例在地方志书的《义行》篇中记载颇丰。最为典型的有:曾被明代英宗旌表并敕建“书楼”的胥本初。天顺元年(1457),常德遭遇大旱,胥捐谷万石(每石为一百市斤),救人无数。还有,被常德知府题匾为“惠济”的陈仲钧。丰年则出谷倡立义仓,荒年则赈济一方灾民;见神鼎门外江岸失修,陈又捐资砌石以加固,并在城郊附近建石桥大小凡五处。还有,被清代巡抚、学政合疏题请嘉庆皇帝赐匾“乐善好施”的黎家丞。不仅贷资贸易全州,而且还捐修捐助汉寿龙池书院、育婴堂及工作人员的薪水和求学者的费用,并捐助义渡三处,累计费用达数千金。还有,被嘉庆皇帝御赐“八品顶戴”的夏昭春。有家贫欲卖妇女者,夏即解囊相助;同里发生火灾,夏即捐资赈恤;至于修桥铺路,更是屡有所为。还有不求闻达的程惟忠。出资捐建捐造桃源紫滂石桥及渡船。岁荒,则设粥以待饥民;遇嫁娶而家贫者,则解囊成人之美。六十寿诞的那天,竟取千金贷卷付之一炬。这些足以代表常德商界之德行的历史人物,其义薄云天的善举,与善卷“道济天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从在德山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楚墓群中出土的大量天秤、砝码、货币、印章等文物来看,常德的商业早在楚文化时期就已经非常发达。作为当时“荆楚之僻隅”的常德如此商业兴盛,这与善德之地的信义影响力是分不开的。今天的常德商人在秉承善德精神方面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爱国爱乡、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求利重义、扶贫帮困的高尚情操;团结协作、同甘共苦的和谐精神;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实干作风……“德商,首先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拼搏进取,力求上进;其次要视野开阔,不断创新,了解社会潮流,有丰富健康的内心世界,有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同时,要忠诚信义,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德行天下’的境界。”
而在常经商的一位东北商人,总结出了他眼里常德商人的特点:吸纳能力强,对先进的东西学习得快,工作大胆务实,绝不因循守旧。在众多业内人士口中,“忠诚、信义,知性、回报”是新时期德商精神的内核。在“无商不奸”的世俗印象之外,常德商人重情重义重责任,不以财富论英雄,成为了商界中最为独特的族群。而正是这种不惟利是图的“文人气”,让常德商人总是能够得到合作伙伴、消费者的信任,其事业发展也最有潜力。因此,弘扬德商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隆福认为,近些年,常德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家、商人,在这个时候倡导德商精神,将使常德经济社会在务实中良性发展。因为经商是最易打破区域界限,最易将本土人文精神传播开的职业。秉承善德精神,诚信经营,以德行商;重义轻利,以商扬德,扩大本土人文精神在整个商界的影响力、教化力和凝聚力,为常德一方的经济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极尽努力。这,就是德商的时代使命。(作者:胡 稳 朱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