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聋生从《论语》中汲取营养
聋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就业,这造成很多聋职业学校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知识,导致很多聋生综合素质不高,
而传统国学对提高聋生文化素养大有裨益,一些聋校逐渐开始尝试对聋生进行国学教育。(资料图)
让聋人融入社会是聋人教育的目标,也是聋人及其家长非常关心的事情。但是由于聋人自身的特点,加上现行聋人教育体制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知识的现象,导致很多聋人综合素质不高,阻碍他们的社会融入。如何利用国学经典《论语》提高聋生综合素质,促进聋生对主流社会的认同感,形成健康品格,从而增强聋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以对中职聋生的教育为例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聋人学生(以下简称中职聋生)虽然已是中专生,年龄上处于成人阶段,但其认知和心理水平一般相当于普通初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汲取《论语》中的精神营养,有助于培育他们的社会性人格,提升人文素养从而增强社会适应力。
以修身为根本,培育中职聋生社会性人格
现行教育体制下,中职聋生的精力大多投入到专业技能掌握上,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则客观上被忽视,严重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有的聋生不会与人正确相处,缺乏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创业精神缺失等。他们看待事物情绪化,心理波动大,情绪缺乏恒定性,敏感多疑,容易受暗示,有依赖性,自主意识不强;与健听人的交往较少,一些礼仪风俗也知之甚少;服务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淡薄。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的娇惯,有的聋生贪吃贪玩、爱慕虚荣;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学习不刻苦,许多聋人盗窃团伙成员就是因为贪恋舒适才走上邪路,这些特点不仅给寄宿聋生的学习和管理带来隐患,也是他们社会化的危险障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一个“明明德于天下者”的最高要求,当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我们普通人所能及,而 “修身”,对于社会人则是一门必修课;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中职聋生,提高自身修养更具有现实意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告诉学生,人不是孤立的、与世隔绝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就要学会与人相处,作为学生,学习首先要学做人,即在家庭要尊敬父母、珍爱兄弟姊妹;在外面交友要谨慎且言而有信;将来出息了,做了大官、发了大财要有仁心,爱惜民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而提高自身修养、珍爱家人、与人和谐相处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这对于一些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学习不刻苦的中职聋生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提高自身修养,视、听、言、动都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的基本准则,言行举止保有一种理性的克制力,只有如此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将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以外,还得关注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在中职阶段,让聋生充分领会《论语》精髓,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提高聋生人文素养,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以学习为基础,提高中职聋生社会生存能力
当前,中职聋生招生门槛较低,大部分录取学生素质偏低,尤其文化课成绩偏差,而进入中职后,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中职生活,学习目标缺失,自主学习能力差,动力又不足,再加上文化课学习基础本来就差,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进入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中职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课,轻文化课理论课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等与自己专业技术学习无关的课,学与不学两可,导致这些中职聋生在求学期间自身综合素质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不足。而《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对于调动聋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孔子常说的“学”,据孔门弟子解释是指“读书”而言的,就是“学文”,即文化知识之类。但除了书本知识,学做人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又涉及到学习态度的问题,要谦虚好学,勤学勤问,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主观不努力,客观讲条件,贪吃贪玩,爱慕虚荣是不行的。那么,如何学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最后,学什么呢?孔门有文、行、忠、信四科,儒家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当然最重要的是做人,起码做一个合格的人;其次,学习书本知识,做一个文化的人;再次,学一技之长,这是安身立命的本钱。
以融入社会为目标,促进中职聋生对主流社会的认同感
对于中职聋生来说,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社会化的人,就必须打破聋人文化与健听人文化的藩篱,不仅要接纳聋人文化,还要认同健听人文化。聋人身份的认同,能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又可以促进他们适应主流社会,不断增强对主流社会的认同感。
平常生活中,由于交流不便,健听人往往规避和听障生交往,从而造成后者有一种被冷落忽视的感觉。他们很多人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和亲戚朋友交往也不多。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直指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论语》开篇第一话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流。他还强调人与人互相平等、互相关爱,“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着火了,孔子对财产损失并没有放在心上,回家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人员伤亡,即或养马人为仆人、奴隶,首先考虑的是人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情感的真诚流露。孔子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邻为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人际交往中尽管难免“功利”,但做人仍然要坚守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大千世界人才辈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遇到知己怎么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要多从自身考虑,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包容别人的错误也是一种君子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同学们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论语》中的人本、平等、尊重、关爱等思想观念自然会感召听障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情感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聋生通过学习《论语》打开心扉,体验到健听人对他们的友好态度,有助于他们增强对健听文化的认同感,和融入主流社会的信心。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