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助残文化>详细内容

周佩华丨从爱心阿姨到“周周”老师

发布时间:2023-01-13 信息来源:常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浏览次数: 【字体:

2021年冬天,苏州市残联组织了一场残疾人就业培训,作为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志愿者,我在培训现场认识了周佩华阿姨。尽管周阿姨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描述她,我想完全可以称她为“爱心阿姨”。

自学手语   热心助残

当天的培训现场,有很多学员是聋人朋友,所以请来了周佩华阿姨在现场做手语翻译。因为我大学期间曾学过手语,还和朋友创办了手语社团,所以对手语很有感情。毕业后再次见到手语老师,我对周阿姨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周阿姨身着深色旗袍,优雅婉约,她在讲台上熟练地运用手语,逐句翻译授课老师讲解的内容,水准很高,让我非常惊讶和崇拜。培训活动的间隙,我忍不住和她攀谈起来。


周阿姨自我介绍说,她退休前在苏州市公安局沧浪派出所担任户籍辅警。一次有位聋人朋友到派出所办理户籍业务,因为双方沟通有障碍,不得不“纸上谈兵”。平时只需五六分钟的工作,那次花了半个多小时,后面还排起了长队。周阿姨看到聋人朋友又着急又无助的神情,十分替他心急,也在那时,她决定学习手语帮助聋人朋友。


周阿姨43岁才开始学习手语,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她没有因为年龄大就畏难退缩,恰恰相反,周阿姨说干就干,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手语的学习之中。《中国手语》如两块砖头般厚实,周阿姨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书“啃了下来”。她还四处拜师请教,向聋人朋友请教,使自己的手语技能更加扎实,最终成功考取国家中级手语翻译证。


学会了手语,能够和聋人朋友无障碍交流,虽然可以更轻松地开展工作,但是周阿姨身上的担子更多更重了。当地别的派出所知道周阿姨精通手语后,凡是遇到涉及聋人朋友的工作,都会第一时间邀她“出马”。到更多聋人朋友家中进行普法宣传、防火防盗宣传,协助办理案件,虽然工作量加大,但周阿姨总是乐呵呵地接受,用周阿姨的话说就是:“我学习手

投身公益 传递温暖

其实,周阿姨年轻时就热心公益,一直参加很多领域的志愿活动。退休后,周阿姨也没有闲下来,她继续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有次周阿姨去医院,发现聋人朋友因为语言障碍,就医非常不便,于是就加入了苏州市中医院的志愿者团队。当聋人朋友到医院看病时,周阿姨会全程陪同就医,尽己所能地弥补聋人朋友和医护人员之间的“语言鸿沟”,有时甚至还要当起“心理医生”安抚病人的情绪。


有一回,一位聋人朋友因为医疗费用不足、术后不能正常活动照顾孩子而有所顾虑,不愿意动手术。周阿姨先用手语给她讲解手术过程和效果,还给了500元钱让她安心手术,终于打消了聋人朋友的顾虑,最终顺利完成手术。


每当看到一些聋人朋友生活遭遇困难,周阿姨也会慷慨解囊。一次周阿姨得知一位聋人朋友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心中替他们难过,于是通过苏州市残联活动中心捐助了2500元;一位聋人朋友长期患有胃病,她捐助了1000元;还有一次陪护另外一位聋人朋友看病,打完点滴走出医院时已经是晚上12点,当时深更半夜,地铁、公交都停运了,周阿姨拿出100元帮聋人朋友叫了一辆出租车,叮嘱司机师傅把他安全送回家,还关照司机送到后一定给她回个电话报声平安……


周阿姨对聋人朋友的爱心和情义,像金子般珍贵。周阿姨讲诉这些事情时都是轻描淡写的,但是设身处地想一下,这些事情对聋人朋友来说无一不是贴心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f134f04b5c4243f194da96c0cf3cb701.png

2021年冬天,周佩华(左)在苏州市残联组织的一场残疾人非遗项目培训活动中,为在场的聋人学员做手语翻译。


无偿授课 传授手语

“如果教会了更多人手语,那么全社会就会有更多人有能力帮助聋人朋友,聋人朋友步入社会和别人交往,也会减少很多的障碍。”因为有着一颗博爱的心,周阿姨除了担任志愿者,还多了一个手语老师的身份。


早在派出所户籍窗口担任辅警时,周阿姨就感觉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非常密切,特别需要学习手语,以便更好地服务聋人朋友,所以周阿姨除了在自己派出所内部帮助同事学习手语,对兄弟派出所的同事也进行了培训。


其他街道、社区、博物馆、社会福利院、轨道交通志愿团队等社会机构和组织前来邀请时,周阿姨更是毫不保留地授课,并且所有授课都是无偿的。


许多高校社团也纷纷邀请周阿姨前去授课。一次公益活动中,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发现周阿姨非常有爱心,而且手语水平很高,于是纷纷邀请周阿姨去学校授课。虽然不少学校离周阿姨家有20多公里远,但周阿姨还是爽快地接受了邀请。从2008年起,每星期周阿姨都要站在大学讲台上,给众多学子传授手语知识,传播助残理念。这样的无偿授课一直持续到2019年年底。


“在线抗疫”时刻待命

新冠疫情爆发后,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由于聋人朋友生理的原因,他们对外界社会发生的很多变化,不能及时知晓和适应。有的聋人朋友因为不了解疫情状况,对小区、菜市场、公共交通等场所的防疫举措不理解,有的被隔离后感觉非常不适应。


苏州市公安局为了帮助聋人朋友了解疫情资讯,理解防疫政策,应对隔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邀请苏州市盲聋学校的卫改霞老师、手语翻译唐巧老师和周佩华阿姨,加入到专门为隔离的聋人朋友建立的“微信工作群”。自此,为了做好翻译工作,周阿姨开启了手机24小时开机、手机音量调至最大、一直处于在家待命的“抗疫”状态。


在这个微信群里,卫老师、唐老师和周阿姨会录制手语视频,使用“手语”这种对聋人朋友来说更为亲切的语言。她们告诉聋人朋友外界疫情的状况,在隔离酒店要耐心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还有如何做好日常个人卫生防控、如何在室内喷洒消毒水、如何封装隔离期间的垃圾袋等注意事项。


微信群里如果有聋人朋友遇到困难,例如缺少生活物资、身体不适需要就诊,甚至家中宠物断粮了等情况,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都可以主动发起视频连接寻求帮助。卫老师、唐老师和周阿姨一起,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方式,了解聋人朋友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和政府相关部门、医院联系,第一时间详细传达聋人朋友的诉求,确保他们受到帮助。


我很好奇,如果后半夜聋人朋友需要帮助怎么办?周阿姨笑着说:“你说的我们早就想好了。我们所有的志愿者会分工,排好夜班顺序,定好每个人在线服务的时间段。如果晚上接到聋人朋友的视频连接,我们会打开手机摄像头,面对面地用手语交流。如果确实需要提供现场帮助,我们也会帮忙打电话联系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尽快处理。”


虽说是由隔离点的防疫志愿者实际上门帮助,但是听周阿姨介绍,有一次有个聋人朋友在疫情期间生病,要去医院看病,周阿姨二话不说,陪着她一起到医院挂号、看门诊、做检查、取药……大大地缩短了疫情期间求医问诊的时间,也降低了被感染的风险。


周阿姨常年热心公益,扶残济困,截至今年4月,苏州市志愿者协会App上,她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经长达2063.5小时,志愿培训时间达193.5小时,而那些受邀去团体机构授课的时间,在医院陪护聋人朋友的时间,更是不可计数。


周阿姨的温柔、热情感染了越来越多的聋人朋友,让她成为了许多聋人朋友的“知心大姐”。周阿姨的爱心付出,也收获了很多聋人朋友的感恩。有人专门培育出特别好看的花卉送给周阿姨;有人家里种植了果蔬,在收获时专门送去给周阿姨尝尝鲜……周阿姨的善举在苏州聋人朋友圈里有口皆碑,聋人朋友见到她都会用手语亲切地称呼她“周周老师”。我感觉这个称呼,既像朋友,又像亲人,满满的深情,是再多的金钱都买不到的。


当我问到周阿姨接下来的打算时,周阿姨说当然是继续做志愿者、给学生们教手语了。听到周阿姨的话,我的内心满是敬佩,敬佩她十几年如一日的爱心善举,敬佩她在生活中助残帮困、服务社会,让我们的世界得以变得如此美好。



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图丨杜鼎鼎 

本文选自丨《中国残疾人》2022年第11期 

栏目编辑丨吴漫

编辑丨张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