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179号提案的会办意见函
市人社局:
毕华委员在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关注残疾人群,切实搞好帮扶工作的提案》已收悉,经我会认真调查研究,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供贵单位参考:
一、近年来对我市对残疾人群进行帮扶所做的工作
(一)帮扶残疾人改善生活条件
1、提高生活水平。通过提高救助标准、实行分类救助、适时发放物价临时补贴等措施,城镇残疾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达到274元,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达到122元,残疾优抚对象保障标准也相应提高。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全市救助城乡残疾人6.98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48万人,农村低保对象4.12万人,农村五保对象1.38万人),累计发放低保(五保)资金过亿元。落实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优惠政策。对于重度残疾人,为其代缴全部每年最低缴费档次100元的养老保险费,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农村残疾人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 %。
2、规范医疗救助。一是基本医疗保险重点向残疾人倾斜。农村肢体残疾人安装假肢费用纳入了新农合报销范围; 0-6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对城镇重度精神残疾人按单病种包干实行限额管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较普通职工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医疗综合施救重点向残疾人倾斜。2015年,全市通过住院救助、门诊救助、资助参合参保等各种方式救助残疾人约5.3万人次,投入资金1154万元。三是计生特别扶助重点向残疾人倾斜。统一了城乡独生子女伤残家庭计生扶助金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每人每月提高50元,达到了每人每月320元(国家规定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的扶助金标准为城镇每人每月27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并优先给予社会救助。
3、优化康复环境。一是康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开展了康复医疗,设置了独立的康复医学科,乡镇卫生院开展了门诊和住院康复医疗业务,17家残疾人康复定点机构完成签约,目前,市、县、乡康复网络已经形成,能够为有康复服务需求的病人提供连续的康复服务。近五年来,全市共投入康复经费3130万元,开展了“光明工程”、“助听工程”等康复活动,让10.2万残疾人享受到了康复服务。二是“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不断深入。五年来,全市对2800名“0—6岁”残疾儿童实施了抢救性康复服务,占有康复需求“0—6岁”残疾儿童总人数的35%。三是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有所突破。新建社区康复站99个,为社区培训康复人才2604名。“十二五”期间,我市被授予“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称号,9个县市区被授予“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称号。2012年,我市被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确定为“十二五”残疾儿童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试点城市。
(二)帮扶残疾人提高生存技能
1、增强残疾人就业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 1200多万元,建立了13个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先后举办电器修理、网络技术、种植养殖、保健按摩、果木栽培、手工艺制作等各类培训班135期,免费培训各类残疾人7200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52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
2、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一是举办大型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提供双向选择的用工平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市共举办残疾人大型专场招聘会10次,先后有230家企事业单位前来参加,为残疾人提供了1200个用工岗位,涉及100多个工种,60%应聘残疾人被用工单位聘用。二是积极推动社会公益部门为残疾人就业创设新岗位。2015年,全市有200余名残疾人被安置在公益性岗位。三是扶持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更多地接纳残疾人。近五年来,我市共扶持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30家,提供扶持资金15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场地、发展资金等难题60多个,惠及残疾人1000多人。四是鼓励广大残疾人以创业实现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扶持经费650余万元,先后扶持了3400余人次残疾人个体从业。
3、减少残疾人就业障碍。积极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在排除残疾人用工歧视上狠下功夫,并收到成效。一是督促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不得设置对残疾人求职者的歧视性条款,确保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二是开展劳动保障执法检查,重点打击恶意压低工资、停岗、辞退等侵害残疾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是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为残疾人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和维权知识宣传,提高维权能力。
(三)帮扶残疾人提升社会参与水平
1、改善残疾人无障碍环境。2010年以来,我市累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3220万元,重点加强了城市道路、城市公园、公共建筑等一系列无障碍硬件建设,促进了我市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的成功创建。目前,市城区主要道路交叉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位置的缘石坡道设置率达100%,安全岛的轮椅通行率达100%;41条主次干道盲道覆盖率达100%,102个重点交通路况设置了语音过街信号提示装置,道路无障碍网络已基本成形。此外,我市于2010年首先在全省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566万元,先后对906户残疾人家庭住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2、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残疾人义务教育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五年来,我们通过采取随班就读、设立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等形式,建立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据统计,全市6-15岁残疾人儿童少年有1785人,其中,1625名有就学愿望的适龄残疾儿童全部享受到相应的就学服务,就学率达95%以上。特殊教育的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目前全市有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4所,随班就读试点学校107所,在校残疾儿童1625人,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为1:2.9,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以及随班就读、特教班、送教上门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已经达到6100元,其他各县市区基本接近5500元。
3、强化残疾人融入社会能力。一方面,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平台不断夯实。全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普遍向残疾人免费开放,为残疾人参加群众性文体活动创造了条件。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室)设立了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为残疾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借阅服务。市县两级按规范化要求建起了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和辅助器具中心,为残疾人进行功能补偿创造条件。市本级投资6500万元,建成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带来了希望。市县两级培育的残疾人托养机构——阳光家园,为重度残疾人群体带来了福音。全市10个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也成为残疾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权利器。另一方面,残疾人展示自我的能力不断凸显。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26名运动员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中获得金牌47枚、银牌25枚、铜牌14枚,有60余名特殊艺术人才在全国、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得金奖7个、银奖12个、铜奖9个。
二、存在问题
残疾人帮扶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当前,残疾人仍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困群体。按照国家现有的贫困线标准,我市低于这一标准的贫困残疾人还有5万人,其中,有致富愿望、致富能力的残疾扶贫对象为1.86万人,涉及1.65万贫困家庭。
2、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等基本公共服务还难以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和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一些地方,残疾人受歧视、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依然存在,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3、残疾人就业有关法律规定未能有效落实。残疾人就业率低,失业率高,就业不稳定。依法安排残疾人就业在全市范围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安排残疾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中接收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还不到8%。
4、残疾人医疗康复覆盖面较低。受康复机构少、资源不足,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条件的限制,仍有很多残疾人无法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康复服务。
三、我们的建议
1、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经费的投入。扩大残保金使用范围。加大对残疾人民生项目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对残疾儿童抢救性项目,要在救助指标和救助标准上给予倾斜,要扩大康复服务覆盖面,延长残疾儿童康复周期。
2、切实保障残疾人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力。建议加大顶层设计力度,从宏观层面上制定提高残疾人政治参与度的相关法律或办法。
3、稳步提升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优先将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农村特困救助范围,采取兜底保障的方法,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4、积极开辟残疾人就业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奖励制度,完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残疾人福利企业。
常德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