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残疾人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残疾人属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帮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没有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实惠,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为此,致公党常德市委就残疾人目前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残疾人413874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81%。其中,农村300382人,城镇113492人。现已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的129512人,重度残疾45887人。30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三无”残疾人0.82万人,已集中供养0.71万人,分散供养0.11万人。纳入低保、五保、新农合、新农保残疾人数分别为84117人、7575人、190418人、7160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0%、91%、99%、95%;处于就业年龄段20.8万人,已经就业13.2万人,其中16.9万人生活属家庭供养型,15.3万人为自食其力型,8.4万人为低保维持型,自强创业和扶持发展型为0.7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残疾人生存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救助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越来越大。但还是有少部分残疾人生活状况令人堪忧。住房破旧、经济拮据、康复不易、就业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其突出表现为:
(一)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社会竞争力不强。调查发现,适龄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的就学率仅为78%,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就学水平(99%)。辍学的原因:一是近几年农村学校撤并,多数村没有了学校,残疾孩子想读书只能跑到其他村或是镇里的中心学校才行。这样一来,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残疾人子女,因为交不起寄宿、生活费而被迫缀学。二是少数家长对残疾孩子和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或受自卑心理或者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自愿辍学。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生产和生活能力极为低下,社会竞争力较弱。石门县夹山镇西周村智残儿杨浩,现年16岁。由于家庭贫困,再加上邻近无特殊教育学校,六年前就缀学在家,成为家人永远的负担。
(二)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难,生理和心理功能恢复无法到位。残疾人康复服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目前在城市社区已经基本覆盖,但在乡镇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农村贫困残疾人而言,更是望尘莫及。调查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占80%,而真正享受康复服务的仅为20%,由于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需求大,而康复经费又有限,难以满足残疾人辅助器具的供给。桃源县枫树镇脑瘫儿童杨双俊,现年14岁,自2006年开始自费到武汉等地接受康复训练。后因为训练经费不足、康复效果不佳等原因,自2012年开始,该脑瘫儿童就停止了康复训练,现在只能呆在家里,由其奶奶看扶。
(三)收入普遍偏低,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返贫率高。残疾人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常德市2011年统计年报显示,农村残疾人纯收入为1581元,仅占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29%,他们中的大多数属于无生活来源和低保维持型,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再加上自卑心理、等靠要思想支配,真正扶起来很难,极易因病、因灾返贫。鼎城区丁家港镇刘昌贵是名战退军人,女儿刘晶智力残疾,考虑其家庭实际状况,县民政和残联均先后给予了资金帮扶,支持开展大棚种植。但由于妻子身患重病,女儿智残,家庭负担沉重,无法扩大生产,生活状况始终难以改善。
(四)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无法满足起码的生活需求。调查中,仍然有33%的应享受低保、五保和纳入政府集中供养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没有得到相关保障,而是由家庭的其他成员供养。这样既拖累了家庭其他成员,也加重了残疾人本身的心理负担。如澧县梦溪镇三元富村二级精神残疾人李思兰,现年37岁,丈夫因车祸去世,家有1名14岁的小孩正在读初中,1间破旧的土砖房,由于属重度残疾,自身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已丧失。按照其现状,理应享受精神病免费住院治疗,但目前仍未得到有效救助。
(五)居住条件差,建房资金缺口大。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及残联大力推进了“爱心房”建设,但国家项目补助资金每户不到5000元,加上市县两级残联的补贴,总额在1万元左右。而实际的建房成本(以每户50平米,每平米1000元计算)每户在5万元左右,资金刚性缺口在4万元以上。而农村贫困残疾人多属于“赤贫户”,根本无力配套,致使许多残疾人无房户或危房户只能“望房兴叹”。 鼎城区丁家巷乡杜家冲69岁的视力残联人翦金桃,无儿无女,属于分散供养的五保户,每年仅靠1500元的五保金生活,现在和老伴仍居住在一间不足20平米亟待翻修的破旧土坯房里艰难度日。
三、几点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在残疾人就业、生活、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了较多的政策支持。让残疾人和其他民众一起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爱残疾人,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形成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联动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切实承担起改善残疾人生存现状的工作责任,将改善残疾人生存现状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统筹安排,分解指标,同步实施,量化考核,优先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同时建议市政府每年就残疾人工作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重点听取《常德市残疾人扶助办法》的执行情况汇报,并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进行重点剖析,及时出台保障措施。
(二)完善残疾人分类保障机制,分级采取措施,扩大残疾人扶助的范围。要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措施和扶助政策,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社会保障范围。由政府垫付资金来解决残疾人入保的问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缺乏基本生存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定期救济。对肢体、精神、视力、智力等重度残疾人要适度提高补助标准。对有托养需要的重度特困残疾人,要争取全部纳入“阳光家园”居家托养项目,建立居家托养、日间照料和全托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拓宽居家托养的面,加大托养资金扶持的力度,解决托养机构工作人员部分工资待遇。
(三)针对突出问题,加大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政策支持。
1、改善就业环境,让有能力的残疾人“技有所用”。一是设立专门的残疾人扶助创业专项资金。同时,加强对残疾人创业基地的信贷支持,发展针对贫困残疾人户的免抵押、免担保小额贷款产品。二是进一步搞好残疾从就业培训,大力推行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定职培训模式。三是立足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形式,扶持周边残疾人发展生产,促进农村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四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一户一策”、“一人一技”模式,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能工则工,努力扶持服务到户到人。
2、改善医疗环境,让患病残疾人“病有所医”。各区、县、市要认真落实农村残疾人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进一步健全农村残疾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议对贫困残疾人住院实行零起点付线,对城镇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县级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建立残疾人救助资金,让突发重病、重度精神病人和长期住院治疗的残疾人均可申请特困救济补助。
3、改善居住环境,让无房或危房残疾人“住有所居”。目前投入的资金对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户、无房户的需求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修建住房的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贫困残疾人要修建住房更是难上加难。建议出台农村残疾人安居房政策,由政府整合资源,集中住建、民政、扶贫等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分年度、分乡镇重点承建,逐步解决农村重度特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问题。 对城市无房或危房残疾人家庭,应由各级政府责成建设部门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廉租房。
4、改善教育环境,让残疾人或残疾人子女“学有所教”。对于特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全免杂费的基础上,建议每期食宿生活费全免。在本市就读高中、各类公办中专和技校的,在减半收取杂费的基础上,生活费减半收取。为重度肢残、脑瘫、自闭症等残疾儿童创造条件,提供特殊教育。
5、改善康复条件,让残疾儿童“康有所望”。 0—6岁是残疾儿童的最佳康复期,对其进行科学的抢救性康复,可以最大程度地补偿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为其将来入学、就业、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为保障残疾儿童的康复权利,使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建议市政府尽早出台关于我市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具体实施办法,力争做到有一个康复一个,不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