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补短,精准助残,帮残疾人跳出“社会锅底”
常德市地处湘西北,622万人,其中残疾人41.3万,占6.81%。多年来,我们对长期处于“社会锅底”的残疾人极为关注,用定位制导方式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状况,提升幸福指数,收到明显效果。“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4%,1万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4.8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6.5万名贫困残疾人享受了生活补贴,4万多名残疾人得到免费康复治疗,常德市残疾人工作多次评为“湖南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我们的作法是:
兜底线 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
同健全人群相比,残疾人有更大的生存难度。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理应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为此,常德市委、市政府分别于2009年底和2010年5月,出台了《常德残疾人扶助办法》《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我们严格执行这两个文件,从多个方面为残疾人的生存保障兜底。
一是为残疾人基本生活兜底。为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我市要求优先将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并相应提高救助水平,对残疾人本人救助的上浮比例不低于30%。“十二五”期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难残疾人新增了5000多名。此外,对纳入低保的残疾人家庭,每月免费供应自来水4立方米、管道燃气4立方米,并在用电、入网、安装电话、收看电视等方面,给予大幅度优惠。重度(一、二级)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全部补贴,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补贴一半,还按每月50元的标准对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仅2015年就发放护理补贴3400万元,有4.8万名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受益。同时,还建立了集中供养、专项补助、社会扶助、五保供养、流浪残疾人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所有残疾人都能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据统计,在常德市出台的两个助残文件中,有关免费、减费、补贴、优待的优惠政策多达100多项,处处闪耀着对残疾人的人性光芒。不仅如此,我们还发动5000多名助残自愿者,与贫困残疾人家庭结对,先后为他们解决生活、医疗、就业、就学问题上万个。
二是为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兜底。残疾人要立足社会,更需要提升文化素质。在沅澧大地,市县两级都建有特教学校或特教班,县级特教学校还开设了残疾儿童学前班,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就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于2008年底动工,总投资1.5亿元,用地85亩,建筑面积31027平方米,2011年开始招生办学。学校办学条件全国一流:每间教室配有国内最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讲台,聋生、智障生科训楼设有独立的综合训练室、情景教室、电教室、测听室、感应室、律动室、康复室等,拥有标准的运动场和功能齐全的体艺楼;公寓式学生宿舍配有独立的卫生间、盥洗池、空调、衣柜、直饮水和空气能热水器,寄宿生有专门生活教师护理。对在普校随班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子女,免费提供教科书,全额补助食宿生活等费用;高中以上阶段的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子女,由学校减免50%学杂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在读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子女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近五年,我们还为800多名贫困残疾大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发放助学资金150多万元。
三是为残疾人居住出行兜底。为了改善残疾人的居住条件,我们坚持不懈地实施“爱心房”工程。几年下来,全市先后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爱心房”2000多套,让众多残疾人家庭有了安全的住所。在“爱心房”建设中,我们采取几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向上争取建房指标,另一方面向善心人士四处“化缘”,再一方面请市县乡村级级配套,此外还发动党员干部出工出料。其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澧县杨家坊乡燕涔村精神病人汪友清,这名残疾人以前在低矮的、随时可能倒塌的土砖房里钻进钻出,“爱心房”建好后,却总觉得房子会垮、有人杀他,便用树将大门抵死,在墙上开了一个洞,用绑在树上的绳子从墙洞荡进荡出。针对这种情况,残联免费请医生治疗,并送药上门控制病情,帮助补好墙洞,打开房门,指导汪文清过上了正常生活。对在城市中居住的残疾人,我们要求在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时,予以优先安排,并在楼层安排上给予照顾,并免收生活垃圾处理费。为了改善残疾人的出行条件,我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工作的场所都同步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在主要交通干道设置了语音提示牌,残疾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免费享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进入本市各个景点。此外,还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为825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对3万名残疾人的机动轮椅车发放了燃油补贴。
兜底线要靠钱来兜。为了建立残疾人事业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一直按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同步安排残疾人事业经费;并以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地方留成部分的10%为基础,成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启动资金多达400万元;还围绕助残日、残运会等重要节点、重要活动,组织开展社会募捐,每年募捐数额都在10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市县两级普遍实现了残保金财政代扣、税务代征。2015年,全市共征收残保金4300万元,其中市本级1300万元。
补短板 增强残疾人造血功能
残疾人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不能光伸手,要靠自己动手。为了增强残疾人自我造血功能,我们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劲:一方面,加强培训,授之以渔。“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 1000多万元,建立了15个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并根据社会需求和残疾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先后举办电器修理、网络技术、种植养殖、保健按摩、果木栽培、手工艺制作等各类培训班126期,免费培训各类残疾人6896余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4006人次,职业技能培训2890人次。仅盲人按摩培训而言,近五年共培训盲人按摩人员386名,其中医疗按摩师31名,保健按摩师355名,他们不仅全部实现就业,有的还过上了比正常人更加富裕的生活。桃源县肢体二级残疾人熊志杰,通过培训与自学,掌握了网络技术,并创办了湖南铸梦网络公司,不仅自己实现了居家就业的梦想,还安置11名残疾人就业,对1410名来自全国各地残疾学员进行了免费培训。
另一方面,政策鼓励,扶持就业。为扶持残疾人就业,我们出台了提供贷款贴息、依法减免税费、社会保险补贴、优惠证照办理、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产品和服务等鼓励性政策,并将10%以上新开发的服务行业公益性岗位留给残疾人,还按税费同步申报、同步管理、同步征收的要求开征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帮助残疾人顺利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市本级有800多个单位依法安排残疾人就业或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市财政每年还拿出100多万元,奖励安排残疾人就业先进单位。此外,为增强残疾人自我造血功能,“十二五”期间,市财政共提供500万元扶持资金,建立了残疾人创业孵化机制,残疾人自主创业的企业已达50家,为5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鼎城区长茅岭乡枫梓洞村肢体残疾人王立强,依靠4000元残疾人创业扶持资金养起了黑山羊。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王立强的养殖场已发展到黑山羊200头、生猪100头,40岁的单身汉王立强与年迈的父母从此摆脱困境,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户。
再一方面,拓宽渠道,充分就业。残疾人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借势发力,畅通残疾人充分就业的渠道。首先,我们注重与民政、人社等部门的合作,联合举办大型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提供双向选择的用工平台。据统计,自2008年起,我市共举办残疾人大型专场招聘会10次,先后有230家企事业单位前来参加,为残疾人提供了1200个用工岗位,涉及100多个工种,60%应聘残疾人被用工单位聘用。其次,推动社会公益部门为残疾人就业创设新岗位。仅2011年,我们就与人社局一道为残疾人开设公益性岗位50个。再就是,用政策杠杆鼓励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更多地接纳残疾人。2009年以来,我市共扶持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30家,提供扶持资金15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场地、发展资金等难题60多个,惠及残疾人1000多人。此外,我们还采取补贴公益性岗位就业、辅助性就业、居家就业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为了方便残疾人就业,2013年5月,我市投入100万元,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大厅,配备了6名工作人员,开展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残疾人求职登记、残疾人职业培训、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残疾人就业指导等业务。在服务大厅,我们组织了“就业援助月”公益招聘会,举办了第二届常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安排了残疾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常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大厅启用以来,先后年审用人单位510家,为150名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推荐 98名残疾人就业。各区县(市)也按规范化要求建起了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并相继通过省市验收,全市残疾人终于有了帮助自己就业的平台。
经过我们的不竭努力,全市3.5万名农村残疾人、1.2万名城镇残疾人顺利实现就业。至2015年,常德市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高达51%,为历史最高纪录,并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抓根本 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
发展残疾人康复事业,让残疾人通过康复部分或全部回归正常人群,这是改变残疾人境况的根本,也是残疾人家庭的福祉所在。在这方面,我们花费了极大的心血。
为了让残疾人普遍享有康复服务,全市包括各区县(市)都成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中心,依托社区卫生资源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整合社会资源兴办了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并对贫困残疾人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需求给予补贴。政府还将脑瘫、孤独症、智障儿童、白内障复明、精神病患者用药等治疗费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范围。对假肢(国产)装配、听力言语残疾儿童康复和肢残矫治手术及康复训练等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给予适度的财力支持。“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投入康复工作经费2800多万元,让10.2万残疾人享受到康复服务。其中,完成辅助器具供应38018例,完成聋儿康复训练670例,完成肢残康复训练2775例,完成智力残疾儿康复800例,赠送轮椅5724台,新建社区康复点125个,基本上实现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为了让残疾人享受高端的康复服务,我们狠抓了康复医疗硬件建设,建成了湘西北一流的康复托养中心。常德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于2012年10月立项,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占地面积11128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5平方米,是一家以“大康复、小综合”为主的残疾人医疗康复专科医院,属国家二级康复医疗机构,规划设计床位225张,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70名,加上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中心各类工作人员超过350人。2015年8月,市政府与湖南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康年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现已投入日常运营。与此同时,各区县(市)普遍建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辅具适配中心,还配备了辅具流动服务车,三年行程多达53000公里。在硬件建设上,我市桃源县年年有“大手笔”:2011年投资380多万元建成了康复大楼,2012年争取国家项目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残疾人教育康复中心,2013年争取国家投资1150万元、自筹资金1100多万元,修建了县精神病医院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添置了220多万元的医疗器材,极大提升了本地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为了让贫困残疾儿童和精神病人走出困境,我们有针对性地开辟康复绿色通道。五年来,我们一直把“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当成我市康复工作和民生项目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并逐级递交责任状,严格把好筛选审核关、训练质量关、政策保障关,并委托定点康复机构为受训残疾儿童制定一对一康复训练计划。训练人员通过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大肌肉与精细训练、认识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社会适应性训练、家长家庭训练等,使受训儿童收到预期的康复效果。安乡患自闭症的五岁小庹元学会了与人握手、拥抱、抢球;桃源县车湖垸乡的脑瘫儿张艳认识了人体的各个器官,并能模糊地表达。这些进步虽然微小,但给残疾人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希望。五年里,我市克服重重困难,先后使3000名贫困残疾儿童得到了免费的抢救性康复救助。为了让精神病患者更有尊严地活着,2011年以来,我们针对精神病人发病反复性大、治疗费用高且贫困精神病人较多的现状,积极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使全市27470名精神病患者受益。为了解决看得起病的问题,市县两级为精神病患者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明确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或手术治疗等6类重性精神病人,凡住院治疗,三级医院补偿1万元、二级及以下精神专科医院补偿0.6万元;凡医院门诊,三级医院每月补偿500元、二级医院每月补偿400元。为了让精神病患者尽快康复,我们摸索出了开放式管理、托管式照料、工疗式康复的新路子,形成了“五疗一教育”(药疗、工疗、娱疗、农疗、心理治疗、思想文化教育)康复模式。全市的4个工疗站,均设有工疗产品作业室、康复训练室、功能锻炼室、文体休息室,已有126名精神病人在站内实现辅助性就业,解决了精神病人“始动性缺乏、社会技能缺陷、互信交际缺失”的难题。
帮助残疾人跳出“社会锅底”,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在全面小康建设攻坚阶段,我们要用更多的爱心、更多的精力以及更为精准的方式帮助这一群体,同他们一道战胜残疾、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共同享用社会发展的伟大成果。(常德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