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稳步推进、从严管理,全力打造残疾人民生工程
常德市地处湘西北,总人口数622万人,其中有残疾人41.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81%。近年来,在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中省残联的直接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常德市残联以全面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现41.3万名残疾人的福祉为己任,紧扣让广大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个总目标,全力打造常德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截至目前,常德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完成土建项目18000平米(含公租房项目5259平米),正进入工程扫尾阶段,预计2016年3月份竣工,4月底前投入试运营。建成后的常德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服务将以“大康复、小综合”为主,属国家二级康复医疗机构,规划设计床位225张,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70名,年可培训家长800名,为160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其中:听障儿童康复100名,脑瘫儿童康复300名,孤独症儿童康复100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300名,各类成人康复800名。在这项工作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抢抓机遇、靠前谋划,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1、抓机遇,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残疾人康复是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更是广大残疾人的殷切期盼。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乃至整个湘西北地域都没有一个能为残疾人提供综合康复服务的专业机构。2011年,中残联、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草案编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10﹞1420号),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申报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为实现残疾人综合康复机构零的突破,我会及时进行了申报。同时,为确保项目立项成功,我会主要负责人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批示下,常德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纳入了常德市民生升温工程项目库,成为“十二五”全市重大民生工程之一。
2、早谋划,迅速启动前期工作。一方面,组建了抓项目的领导班子。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市政府就如何申报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该项目前期筹备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成立了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并形成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亲自抓,市残联为主抓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完善了抓项目的联动机制。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各方面努力的成果,没有其他部门的积极支持,项目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常务副市长牵头组织下,我市成立由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议事机构,专题研究项目资金筹措、规划选址、用地划拨、项目设计等前期工作,为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
3、促进度,提前实现立项目标。面对康复托养中心建设项目争取立项时间紧、任务重、程序多,各种手续繁杂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按照既定工作目标,采取齐头并进,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开展工作。一是狠抓项目协调,主动与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等部门进行工作对接,寻求支持。二是狠抓任务分解。制定了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建设前期筹备的工作计划表,明确了规划选址、设计方案、环境评估、土地确权、可研报告、征地拆迁等各项工作目标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三是狠抓工期倒排,推动了各项任务的全面铺开。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相继完成选址蓝线图、土地测绘、总平面规划图、红线图、土地确权、环境评估、土地预审、可研报告等关键性手续,该年10月,我们也顺利地拿到了立项批文。
二、整合资源、强化监管,妥善解决项目推进难题
1、整合资源,解决资金筹措难题。按照项目既定设计方案,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总投资为6500万元,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仅为800万元,要完成其余的资金投入,仅靠残联的一点残保金,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这一瓶颈性难题,市残联会党组一班人群策群力,充分发扬了敢想大事、敢办大事的“霸蛮精神”,主动出击,想好开源法,算好节流帐。一是向财政要支持。先后两次向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解决项目资金的申请,在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市财政投入由500万增加到1500万元。积极争取公租房项目,获财政投入370万元,建成公租房90套。此外,省残联也为我会发放康复设备和托养补贴资金270万元。二是向部门要减免。按照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规定,项目建设前期申报工作需要向各部门缴纳各种税、费共计550万元。为实现减免税费,实现降低项目成本的目标,市残联党组一班人不怕低架子、不怕掉面子,以诚感人、以言动人,主动向相关部门汇报工作、诚心邀请他们考察项目建设现状,积极争取理解和支持。通过努力,整个项目税、费减免306.21万元,大大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三是向工程要效益。一方面与承建商协商,要求其垫资施工,另一方面,严格工程质量关、严把工程增项审批关,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2、攻坚克难,解决施工技术难题。主体工程在打桩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处地下流沙层需要降水处理,经过地质专家多次鉴定,地下砾石渗水层与沅江河水相通,无法降低水位,面临全面停止施工2个月的技术难题。为了破解流沙层打桩施工的难题,在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的关心下,市残联党组一班人多次邀请施工单位和地勘、设计、水利等部门的专家,对项目的流沙层进行及时会诊,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若干个处理实施方案,最主要的有三种:一是 “高压悬喷”作业,安全系数大,但成本高,所需费用大约在600万元左右,且施工队伍和设备稀缺。二是“粉喷桩”作业,费用相对较低,大约在300万元以上,缺点是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操作失败的可能性比较高。三是综合井点降水与大放坡、水泥护壁的方法进行施工作业,这种方案费用低,大约在60万元左右,但成功率较低。经过反复实地演练、测算,最终决定采取第三种方案进行施工作业,并取得了成功,节约了成本,争取了时间,保证了施工进度。
3、加强调度,解决监管缺位问题。一是聘请施工监理。为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我们专门聘请了一位有建设工程管理资质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监理。二是健全项目监管机制。成立项目协调小组,成员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组成。同时,起草制定了《常德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工程管理办法》,由市残联作为项目协调牵头单位,建立项目推进协调会议制度。会议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主要职责是按照《常德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工程管理办法》会商有关工程建设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形成会议纪要,确保工程快速、安全、有序推进。三是明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单位的责任主体,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许可、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全方位质量管理责任机制,保障了施工质量。
三、创新机制、规范运作,积极探索项目营运模式
1、考察调研,选定模式。建好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是基础,项目高效营运才是关键。如何确保建成后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实现有效的运转,既收到经济效益,又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确实是摆在市残联党组一班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在项目还在申报立项的初始阶段,我们就对如何确保项目实现高效营运进行了探索和思考。2012年,常德市残联党组就派出考察组,前往东莞、佛山、成都,就三地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进行了认真调研,撰写《关于佛山东莞成都三地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并了解到,这些地方大都通过鼓励民办或其他形式的康复机构进入公办的康复中心营运,确保了残联既可成为康复服务的购买者,又可作为康复服务质量的监督者,从而避免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2013年,在拿到项目立项批文后,市残联党组再次派出考察组前往无锡市,调研无锡市康复医院暨无锡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营运管理情况。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将综合医院与残疾人康复治疗机构合二为一,最大程度地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既能提升临床康复治疗的高水平,又能为残疾人康复事业创建新的专业服务平台,是残疾人综合康复医疗机构的大势所趋。
2、建立意向、达成合作。在经历了前后两轮的考察调研后,我们决定和相关综合医院接触,在省残联的支持下,我们最终选定了湖南发展康年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2014年9月,常德市政府市长周德睿亲自率团前往湖南发展康年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洽谈常德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合作事宜。宾主双方就合作共建常德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打造“湘西北一流的残疾人康复医院”达成共识。2015年8月,市残联与湖南发展康年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完成签约,常德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公办民营的形式最终确定下来。
3、创新思路、规范营运。根据协议,我们将在运作模式上实现较大的变革,一方面,将通过医保报销、大病救助、残联补贴等形式对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且无力承担康复费用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救助。另一方面,也允许康复中心根据实际情况收费收治病人,这样,即救助了贫困残疾人群体,又为一些愿意自费享受更高级别、个性化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提供了方便。
残疾人康复事业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舞台,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充分施展出我们的才华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我们做民生工作的专长,用最美的笔勾画出最美的画,用我们的热忱来铸就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