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脚下过—小记津市市农村残疾人养殖培训基地老板糜振洪
糜振洪生下来的时候,上帝在打盹:自小,他便患上小儿麻痹症:今年 41 岁的他,一直腿脚不便。
人看结小。起初,家里让他学裁缝,“瘸子和缝纫机,天生的一对”。三年师满,连国营服装厂都关门倒灶了。小糜是关云长拿着青龙偃月刀,哪有用武之地?
腿瘸了,糜振洪他心没有“瘸”。他出生在津市市护市社区,系该市近郊。改革开放后,小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于是他在小餐馆端盘刷碗,颇有心计的他学到了一手烹炸、煎、炒。。。。。。的好手艺。
未几,在厨艺上“有几把刷子”的糜振洪南下海南,张罗起了餐馆,生意好得鸭子下蛋——呱呱叫。
生活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因旧城改造,餐馆在被拆迁之列,他只得怏怏放下手中的那把大勺。回了津市。再打锣鼓重开张:尽管行动不利索,他却成了武汉汉正街、株洲芦淞市场、常德桥南的常客——倒腾起服装生意。也许童叟无欺,也许眼光独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无奈邻店失火,痛脚连好脚,将他的店化为灰烬。此时系上世纪9年代初。糜振洪栽了18万元,系整个糜氏家族的家产!坡下驴重来,在“高人”指点下,糜振洪改弦易辙,复回羊城开起了机动“慢慢游”,旋折津市“慢慢游”,刚把津市九宫十三庙摸熟,适逢政府取缔了“慢慢游”(快快跑)。。。。。。天无绝人之路,糜振洪又开始养鸡,历九九八十一难,鸡好歹是养起来了,却“有幸”碰上了市场低迷,他只混了个肚儿圆。
一次,被折腾得灰头土脸的糜振洪到他的娘家——津市残联“闲坐”,得知残联开办残疾人养兔培训班。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首先,他在新华书店看“免费”的养殖书,后觉得有点“那个”,索性咬牙花了几百元买回了厚厚一摞书;为了“做个事搞”,他学会了上网,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站上遨游------“贼精”的他还“缠”着津市残联,到津市津佳兔业,临澧官亭乡残疾兄弟苏振武家“看得见,摸得着”地学------不久,糜振洪成为培训班的“红花学员”。
理论有了,只有对抓对响地干才靠谱 。2009 年,他东挪西借了8万元“第N次创业:为降低建造成本,被人讥笑 “一粒芝麻喝二两酒,一根牙签用5年”——40多个日日夜夜,一砖一瓦,一管一线,一沟一掾,全部自己动手,硬是“抠门”出了两万出头。
如今,糜哥的兔舍增加到两栋,种兔200多只,常月存兔数千只,个人年收入可达20万多元,残疾朋友打趣说糜哥生活已到了“中康”水平了!
糜振洪没有“翘尾巴”,他计划近几年将规模翻一番,至少安置10名残疾朋友。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糜总“创业艰难百战多”,“屡败屡战”,却从不怨天尤人,这个“打不死的程咬金”,从不向有关部门“磕钉打锤”,笔者觉得很有“料”——糜振洪说:“男生三国,女养唐朝,现在国家对残疾人的好政策前所未有,俺困瞌睡都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