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自强助残>详细内容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

发布时间:2017-12-06 信息来源:市残联 浏览次数: 【字体:

   蹇常清,男,1973年出生。汉族,高中肄业,津市市灵泉镇五泉村五组农民。蹇常清自幼罹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终身残疾。致残了,蹇常清从来没有等待上天施舍,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从来不等不靠,拖着残躯奋力打拼,百折不饶,先后干过理发匠、油漆匠,到沿海打工,经营烟花鞭炮、操办红白喜事及做“花儿匠”,并开办旅社、服装加工厂等。不仅自己的事业渐渐风生水起,而且乐善好施,不断帮扶他人、回报社会。先后资助30多名特困群体,金额达10多万元,深受群众赞扬。

   一、 个人创业,再错一次又如何

   1989年,因腿疾不能考大学,16岁的蹇常清一度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家里人常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高中没有读完的他便学起了理发、“花儿匠”(给亡人扎灵屋等),开始踏上自我谋生之路。但所在的津市市灵泉镇街道码头太小,养不活人。1991年,蹇常清开始向人学习油漆匠。在当油漆匠过程中,他很快发现:由于右腿无力,不适宜当油漆匠爬上爬下,这个时候,有人劝他找有关部门“擦痒”(要求照顾),他对“擦痒”嗤之以鼻。1993年,蹇常清南下沿海打工。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惦记父母双亲的蹇常清1995年返乡,进入津市市猪鬃总厂。因为踏实肯干,手上有几把“刷子”,很快当上了车间主任。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猪鬃厂关门倒灶,蹇常清复又干起了理发的老本行。2003年,见卖鞭炮利润大,他借住舅舅的屋,找叔叔借了30000元,又找信用社贷了50000元,成为灵泉镇街道第一个有经营权的鞭炮商。2005年,头脑活络的他又添置了红白喜事的大棚、拱(彩虹)门,白喜事的冰棺、龙杠……2008年,建起了面积800来平方米的楼房。2009年,搞出了14间房的家庭旅馆。2013年,办起了服装厂,服装厂讲规模效益:2014年,他扩大规模,计划上60个车位。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同镇的一名残疾人也办起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二、 帮护他人,心里话儿向谁说

   作为残疾人的蹇常清是个有心人。他看到许多残疾朋友有的生活困难,心里非常着急。怎样将心里话儿说给残疾朋友呢?蹇常清体现在了行动上——2013年7月,他经过努力办了一家“精诚服装厂”,从津市、澧县、临澧等地,共招聘了19名残疾人进厂工作。津市市灵泉镇马家村郑玉英、胡振林两口子都在厂里上班,“农忙时栽田,农闲时上班。刚进厂时一月能拿千把块钱,现在一月能挣2000多块。蛮好的!”郑玉英满是感激地对人们说。今年,要求进厂的残疾人越来越多,蹇常清索性租下了灵泉镇中心完小两栋楼房,准备上60个车位(60名工人)。蹇常清有他的算盘,他对残疾职工振振有词:“即使现在工厂赚也没赚好多,亏也没亏好多,但一名残疾人来厂上班,就稳定了你们一个家庭……”蹇常清的义举还惊动了《常德日报》,《常德日报》记者经深入采访后,于2013年11月26日以《好人——常清哥》为题,对蹇常清作了较长篇幅的报道。灵泉镇党委也注意到了他,去年,蹇常清作为培养对象,被选送到津市市委党校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三、 回报社会,错了我也不悔过

  如前文所说,蹇常清在理发、做“花儿匠”、油漆匠、打工、上班时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他天生乐善好施——10多年来,凡是给残疾人理发分文不取;理发的生意本就只一般般,蹇常清此举不乏非议,但他不为所动。去年冬天,街坊罗承国因孙儿在常德住院,罗承国一人在家,晚上煤气中毒。街坊慌了神,议论纷纷,却不知所措。蹇常清镇定自若,电话叫来了120,还陪护罗承国上津市人民医院,先垫付了2000元住院费,后又捐了1000元给他。事后,罗承国老账未还,蹇常清又借给罗承国5000元治疗费,每月还给他100元生活费。有人说他“逞能”,但他偏偏爱“逞”这些“能”:灵泉镇龙山村6组的姜辅稳,妻子黄道秀1986年就瘫痪在床至今,因不能生育身边没有子女相伴,夫妻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蹇常清听说后,第一次上门就捐款500元,鼓励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么多年来,蹇常清基本上每个季度都去看望一次,每个季度都给他们捐款。蹇常清还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并做“赔本买卖”:灵泉镇汉泗村周平得了尿毒症,他师傅想帮他,苦于手上没有现钱,不过家里进了一批宁乡生产的鞭炮。同样做鞭炮生意的蹇常清,把这批鞭炮全赎了下来,销售后赚了70000多元。他把赚的一部分钱以周平师傅的名义,全给周平治了病。让周平师徒两家人感动的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夸赞说:“常清哥,好人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