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送温暖 解困沐春风
鼎城区南城阳光家园于2011年9月正式开园,是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日间服务的机构。自开园以来,严格规章程序,改善设施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为35名智力、精神残疾人进行了日间托管服务。这一善举,康复一人,幸福一家,辐谢一片。2012年被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授予为“全省示范性阳光家园”。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面:
一、创新保障机制,夯实设施基础,确保托养工作常态化。
为了使智力、精神残疾人残而不废、残有所学、残有所为,我园以鼎城区创建“全省阳光家园”示范机构为契机,争取市区残联扶持,每年筹措资金30多万元,保障了我园的正常运转,确保了托养工作的常态化。目前,我园使用面积1000多平方米,且园内设施齐全。其中设有教学室、职训室、康乐室、展览室、阅览室、寝室、厨房、餐厅等十个厅室。教学室配备了电视、课桌椅。职训室配备了手工制作台。康复训练室配备了康复训练器材和残障康复训练情景平台。阅览室书刊达1000册。厨房餐厅配备厨具、餐桌椅和消毒设施。寝室实行男女分开,并按季节配套床上用品。在园内安装了扶手、扶梯等无障碍设施;在窗户、楼道安装防护网,确保了园内学员安全,夯实了服务设施基础。
二、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确保托养工作规范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托养工作的不断深入,通过4年多的探索总结,使我园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推动服务工作的首要抓手。首先在管理上采用日间托管的形式,与学员家长签订了入园协议,同时要求监护人必须接送,以确保学员的安全。其次为每一位学员建立规范了个人档案,并先后制定了《教员职责》、《康复训练制度》、《阅览室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寝室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之所以按阳光家园统一标识将制度上墙 ,就是要做到专事专职,力争科学规化、统筹兼顾。使目标清晰化,分工明确化,任务落实化。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托养工作有予开展。为了让全社会了解阳光家园,我园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宣传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南城阳光家园开展情况,丰富了社会助残的氛围。
三、丰富教学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确保托养工作人性化。
为了丰富教学方法,强调以人为本,我园针对学员年龄参差不齐、吐词不清、反应迟钝、随心所欲、自闭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等特点,采取因人施教,循序渐进、从基础的改变开始,安排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满足学员各阶段的不同需求,尽量让每个学员都融入家园里。一是开展了手工、音乐、语文、教学、训练等授课内容,并制定课程表,严格按课程表教学,每学期进行一次考试,评选优秀学员,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配备了2套智障康复训练情景平台,让学员在游戏中找到快乐,在游戏中提高智能;三是根据学员的身体情况从易到难,自创了3套广播操,让学员快乐的锻炼,在锻炼中得到康复。四是添置音响设备,让学员在自娱自乐中找到自信,为学员在家园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五是户外游玩,野炊、放生、义卖等活动,让他们全程参与,特别是在义卖过程中锻炼他们面对顾客不害怕,不害羞,主动和爱心购买者交流。六是来园给学员现场讲解交通知识,让他们学习怎样安全过马路。通过这些举措,学员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有几位学员已经成功回归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如:男学员何权斌初进家园才8岁,开始连厕所都上不好,也从不进教室。通过老师2年的努力,曾经多动不安的何权斌现在已能安安静静上课了。20岁的女学员雷孝柱,以前呆在家里从不出门,初来家园时整天低着头,也不和别人交流。针对她的特点,老师经常训练她站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报自己的名字,跟着老师大声领读。如今,她说话也大声了,胆子也变大了,人也变得更漂亮了,爱情也如期而至。当她和男朋友在广东给老师打电话说想老师、回来后还要读书时,她的老师感动了很久!42岁的男学员熊英,开始来家园时话都不会讲,更别说认识上学的路。他的70岁的父母一直对我园的工作能力很怀疑。通过2年的学习后,现在的熊英不但能够独自上学,对人有礼貌,而且还能和别人清楚的交流了。当熊英的爸妈看到儿子的这一改变后,每每提到南城阳光家园时,都会情不自尽的竖起大拇指。
没有微风,不成白云,没有泪流,不成大海。虽然我园在开展托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因各种原因不能做到应托尽托,因财力匮乏致使我园服务设施仍然落后于形势需要。这些都有待进于进一步探索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