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住目标不放松 千方百计解难题——常德市残联为民办实事的做法
一、抓组织构建,在思想行动上取得突破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组织是结果的保证。我们在提高认识上注意抓两头、带中间,使整体面貌得到迅速改观。所谓抓两头,一是指抓领导班子的认识水平。市残联党组一班人迅速统一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制定《常德市落实“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实施方案》,并用实际行动,把残联的决心传达给区、县(市)残联,鼓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采取措施,落实任务。涂传勇理事长自告奋勇,担任为民办实事办公室主任,各区、县(市)残联“一把手”自然也亲自上阵,还向涂传勇理事长递交了责任状。二是指村残协负责人的认识水平。各地召开乡镇残联、村残协负责同志召集起来,统一学习《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残疾人特别是0-6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对家庭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分类收集整理残疾人基本情况等等,以会代训,把他们的认识水平提上来。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行动方式上抓两头。市、县“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有劲抓,康复科(股)负责同志就抓得更细,更加主动,对下面催得紧,逼得急,不按时完成不行。几个电话,一个群发短信下去,乡镇残联特别是村残协就不能怠慢,马上走村入户,询问了解,把患儿情况,家庭情况等及时报告上来。二是在服务方式上抓两头。市残联协调准备好教学用具,学习用品,食宿安排;村里乡镇要把患儿送到县里,县里统一送到学校,让患儿家长无后顾之忧。
二、抓教学水平,在康复效果上取得突破
教学质量是衡量实事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的要求比较苛刻,做到了六定:定人数、定金额、定要求,定标准、定教学时间、定安全协议。各教育单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三条:一是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师要备课,要按教案循序渐进的激发孩子的潜能。在桃源特教学校、安乡特教学校、津市聋哑学校,孩子们每天都安排有5节课, 2节集体课,2节小组课,一节单独课。训练内容包括感觉、知觉、生活、语言、社会(团队)、运动等等。各学校为了把教学搞上去,还纷纷和幼儿园、小学结对,半个月时间内组织一次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的相互交流活动;有的把残疾孩子领到附近的企业参观,扩大他们的视野。通过简单、重复的学习,巩固孩子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课堂自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二是保证教会家长教育方法。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家长,根据他们孩子的不同情况,教会他们掌握不同的办法。譬如怎样让他们练习站立,怎样吐字才比较有力等,有针对性学会启发教育自己的孩子,给残疾儿童一个长期受训的平台。三是保证家长孩子在学校不出意外。各教育单位在开班之初,就印发了《家长需知》,把各种注意事项罗列其中;和每一位陪读家长签订《安全保证责任书》,包括学校生活、回家搭车需要注意的地方都让家长知晓明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家长们普遍反映:基本方法掌握了,信心也更足了。
三、抓明查暗防,在工作方法上取得突破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让他们康复,恢复部分正常功能,也是为民办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市残联明确,必须做到四要:一要抓好经常性督查。市残联康复科除经常性电话询问外,每个月都要下到康复定点单位,核查学生名额,检查教师教案,体验伙食质量,追问“走失”原因,研究补救措施,征求家长意见。涂传勇理事长也多次明查暗访,把问题找出来,把问题解决掉。二要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7月8日,市康复科科长曾晓在一次突然检查中发现,有一个学校少了2名孩子,询问校方得知,患儿家里要双抢,家长只得把他(她)带回去。发现这一情况后,负责督查的同志又在其它学校核实了解,随着双抢大忙季节到来,可能有一大批家长要把孩子带回去,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涂传勇和班子研究后拍板:给每个患儿家长补助1000元,让他们自己请人解决双抢实际困难,确保康复训练时间到位。三是要统一开班时间。4月15日,我们举办了常德市落实“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启动仪式,6月3日,脑瘫患儿在各地同时开课,做到了全市上下一起行动,便于检查督促。四要搞好宣传报道。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助残扶残工作进行鞭策和鼓舞,是让这项民心工程更得民心,获得更大地支持的有力武器。在常德主流媒体《常德晚报》上,记者就刊发了20多篇新闻,其中5月16日刊发的长篇通讯《共沐和谐阳光》,8月14日刊发的《无私大爱,打开孩子心灵之门》都发在头版头条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抓经费保障,在配套措施上取得突破
从今年摸底的情况看,常德市约有0-6岁残疾儿童有1029名。分类情况是:脑瘫儿童197名,聋哑儿童383名,肢体残疾儿童106名,自封症儿童46名,智力残疾儿童196名,低视力儿童98名。本次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的指标是156名,经费由省、市、县三级配套,像家长陪读经费,实际工作中“双抢”经费等,却没有经费来源。没有钱,实事是办不好,办不成的。为此,市残联想方设法,一是找市领导要,争取政策支持。如财政体制省管县之后,今年市里还给不给县里一点,就缺乏政策支持,涂传勇理事长多次向常务副市长刘小明汇报,最后求得了对今年工作的支持。二是不到位先挤先挪。特别是各级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市残联采取先挤一点,先挪一点,先垫一点的办法,投入30多万元,用于为民办实事项目,才有了各种康复器材,才有了各种教学用具,才有了今天如此好的结果。三是各区、县(市)残联负责筹一点。他们除保障部分经费外,还下到各教育单位,看望各自的学员,每人给了200元至300元的慰问金,让残疾儿童家长感受到“娘家”的温暖。目前,全市有58名脑瘫儿童在市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接受抢救性康复训练,大大超过了40名指标数;50名智力残障儿童分别在桃源、安乡进行康复训练;16名听力残疾儿童在津市聋哑学校进行康复训练;免费为40名肢体残疾儿童配发了辅助器具;免费为20名低视力儿童配发了助视器。
(市残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