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多渠道安置残疾人就业
津市有残疾人1.2万,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4620多人。近年来,津市残联坚持把安置残疾人就业作为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关键环节来抓,不断拓展了残疾人就业渠道,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新安排城镇残疾人就业210名。目前,该市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1.64%。
一是主动上门求岗。近年来,他们从一批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服务性机构着手,采取上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及有关优惠政策,与单位主要负责人沟通等方式,为残疾人联系合适的工作岗位。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在全市28家企事业单位落实了50多种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156名,特别是中意公司,一次性安置30名残疾人从事纸盒加工、选料、手工包糖、清洁卫生等工作,并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购买了“四保”,即社保、医保、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
二是开展劳务输出。紧紧抓住国家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落实的有利时机,他们主动与省内外残疾人集中用人单位联系,实地考察,先后与岳阳白象集团、广东韶关帝通电子有限公司、常德万金内衣厂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随时输送符合用工条件的残疾人。今年共输送20多名残疾人到这些企业就业。
三是传授技能谋业。在城市,针对市场需求和残疾人就业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电维修、理发、电脑等培训班,使受训人员掌握1-2门实用技能。此外,还利用该市盲人按摩品牌优势,在“曾氏”、“健军”和“周学元盲人按摩培训中心”开设盲人按摩专业技能培训场所,加强对有劳动能力的盲人进行专业培训,做到随到随学,学费全免,使盲人边培训、边上岗、边就业。近年来,经过培训的30多名盲人全部实现了就业,成为盲人按摩机构的“抢手货”。在农村,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特点,组织专家登门入户传授藠果蔬菜、种桑养蚕、池塘养鱼等技能,使广大农村残疾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目前,该市农村有劳动能力的2500多名残疾人基本实现了就业。
四是鼓励自主择业。对于自谋职业的残疾人除了免费培训外,他们对起步确有困难的还给予必要的经济资助。如阳由社区王翔、后湖社区的冯江利等残疾人,在创办托养院、足底反射按摩治疗所时,都给予了2000—3000元经济扶助。目前,该市近700名残疾人从事小商店、家电维修、擦鞋、印刷、缝纫、饮食等经营。
(津市残联)
一是主动上门求岗。近年来,他们从一批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服务性机构着手,采取上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及有关优惠政策,与单位主要负责人沟通等方式,为残疾人联系合适的工作岗位。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在全市28家企事业单位落实了50多种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156名,特别是中意公司,一次性安置30名残疾人从事纸盒加工、选料、手工包糖、清洁卫生等工作,并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购买了“四保”,即社保、医保、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
二是开展劳务输出。紧紧抓住国家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落实的有利时机,他们主动与省内外残疾人集中用人单位联系,实地考察,先后与岳阳白象集团、广东韶关帝通电子有限公司、常德万金内衣厂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随时输送符合用工条件的残疾人。今年共输送20多名残疾人到这些企业就业。
三是传授技能谋业。在城市,针对市场需求和残疾人就业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电维修、理发、电脑等培训班,使受训人员掌握1-2门实用技能。此外,还利用该市盲人按摩品牌优势,在“曾氏”、“健军”和“周学元盲人按摩培训中心”开设盲人按摩专业技能培训场所,加强对有劳动能力的盲人进行专业培训,做到随到随学,学费全免,使盲人边培训、边上岗、边就业。近年来,经过培训的30多名盲人全部实现了就业,成为盲人按摩机构的“抢手货”。在农村,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特点,组织专家登门入户传授藠果蔬菜、种桑养蚕、池塘养鱼等技能,使广大农村残疾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目前,该市农村有劳动能力的2500多名残疾人基本实现了就业。
四是鼓励自主择业。对于自谋职业的残疾人除了免费培训外,他们对起步确有困难的还给予必要的经济资助。如阳由社区王翔、后湖社区的冯江利等残疾人,在创办托养院、足底反射按摩治疗所时,都给予了2000—3000元经济扶助。目前,该市近700名残疾人从事小商店、家电维修、擦鞋、印刷、缝纫、饮食等经营。
(津市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