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基层残疾人工作“三化”思考

发布时间:2010-12-03 信息来源:市残联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市有近1.5万残疾人,直接影响4.5万家庭人口。近年来,残疾人的服务状况虽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覆盖面较窄、城乡差别较大、资金投入不足、服务管理欠规范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中残联提出“两个体系”(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工作创先争优的重大举措。我认为基层残疾人工作要出成绩,让残疾人满意,有必要力促“三化”(即服务项目化、工作特色化、考核标准化)。

  一、服务项目化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对残疾人的各种服务,都有其可预期性、针对性、独立性、真实性。而且这些服务也讲究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中,残疾人得到实惠和服务,这与“项目”的设计要求及做法极其相似,故而残联的许多服务工作也正在以“项目”的面目出现,比如说“残疾人的技能培训项目”、“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项目”、智残儿童日间照料项目、精神病康复托养项目、残疾人居家托养项目等。当服务以项目来做的时候,对服务的要求和成本、目标、操作的管理也就提升到一个新层面,服务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可见,针对残疾人的服务可以项目化,而且是可以更细的项目化,这既是广大残疾人的现实需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转方式的要求。

  那么如何做到项目服务化呢?一是根据残疾人需求设计项目。不同类别残疾人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时期残疾人又会有不同的需求,但并非每个需求或者说单一性需求都要做成项目。项目有项目的要求。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它侧重于过程,其基本特征是明确的目标、资源成本的约束性、项目实施的一次性、特定的委托人、结果的不可逆转性等。目前我们大多的项目是围绕解决残疾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来设计项目,这没有什么不对,在现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让残疾人摆脱生存和生活的现实困难,因为残疾人与健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差别在拉大。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残疾本身给人带来的不光是生活的压力,更多的还有心理上的负担。有人说,健全人可以充分地认识和探索世界,而残疾人是以残缺的“自我”的内心忧虑来认识和参与社会,其心理的负载高于常人。我们的项目设计也似乎应该更要考虑这个问题。残疾人心理的援助、人格的支撑、心智的壮大应该是我们设计项目多加考虑的领域。这些援助性项目能使残疾人的人格自由和全面发展得到更多的空间。可喜的是,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关注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在国办发【2010】19号文件中就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对精神残疾预防、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教育和康复等都作了明文规定。这无疑是残疾人的福音。

  二是依托项目优化服务。残联如果不在优化服务上做文章,就叫失职。如何优化,靠项目。康复服务和就业培训服务是残联的两大业务工作。如果残疾人要个什么给个什么,或者让上面要求做个什么就做个什么,被动地毫无生机地提供服务,工作不会有起色,残疾人得到实惠的面不会很大。如果转个方式或者说换个角度用项目来统率一种服务,那效果是不一样的,其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比如正在做的“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时间是三个月,早期宣传摸底、中期跟踪服务、后期总结考核验收,一环扣一环,效果和影响很大。前面讲了,项目讲究过程,讲求成本和目标的管理。更加注重操作层面的事情。一个项目设计合理,合乎了残情,其服务的过程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况且项目化的服务也便于评估和检阅 ,有可复制性,可以一年一年做下去。

  三是引进项目拓展服务。这有二层意思,第一是拿来主义,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残疾人服务的理念和已形成的成熟的项目,由政府委托,残联或非营利组织领办。如为减少残疾人和保护残疾人对健全人进行“人格教育”项目、心理辅导项目、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教育康复项目、外界环境无障碍项目、文化艺术体育项目等。第二是引进适应残疾人工作的福利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分类别不断扩大残疾人的就业面即开展盲人按摩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支持智力、精神、肢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鼓励健全人、残疾人领办福利企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就业是解决残疾人生存状态和实现自强自立的主要途径。拓展服务范围是建立“两个体系”的一种内在要求。

  二、工作特色化

  工作都在搞,项目都在做,要使工作成效突出,就要有亮色。残疾人工作要做出特色,应把握三条:一是事业上的追求。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崇高的事业要靠一批有科学精神、职业素质、道德水平的人来做才会有希望。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正处在“两个体系”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出台关键时期,残疾人工作者要以追求崇高事业的劲头,科学决策,着眼长远,未雨绸缪,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寻求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路子。第一要“勤”字当头,争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每年为残联解决几个实际问题;第二要切实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让其真正“活起来”;第三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项目服务活动,让扶残助残的气氛“浓起来”。二是理念上的创新。“两个体系”建设也就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突破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指挥传统,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理念,建立适应于事业发展的人文环境;要突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福利模式,让“两个体系”真正成为一种规范而自觉的公共服务,而不是简单的社会救济;要突破忽视残疾人正常需求的官僚习气,理顺主与仆的关系,不断优化服务。三是注重本地实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多样性要求日益增多,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要适应这一形势,我们的“两个体系”的公共服务,必须与本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区分轻重缓急,要区别点面宽窄,否则一味追求全面、全方位,就会使发展陷于矛盾和被动。就津市而言,应严格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来开展适应我市实际的工作,将服务项目化,在服务理念上出新,在工作模式上出新,在单项工作上出新,这样工作也就得到大的推动,残疾人也会理解和满意。

  三、考核标准化

  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及评价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大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力度。各级人大、政协要将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纳入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的范围。考核要做到标准化,至少还要强化三个观点:

  1、考核是对项目化服务的一种检阅。年初我们都按要求制定了服务标准,就项目本身而言做完后就需要决算和验收,这是一个总结提高过程,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缺了科学的考核,项目服务是不完整的,不合格的。

  2、考核应突出残疾人的满意度。也就是说,考核不能只靠上级检查,或自己自查,也要社会各方、残疾人广泛参与。残疾人的满意度是最大的考核标准,也是考核的落脚点。

  3、量化考核是标准化的基础。我们的考核要严格实行打分制,数字有时候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这其中还有原则性、科学性问题。从多年的实践看,量化考核能客观反映出乡镇、街道残联的各项工作,对残疾人事业有着现实的推动作用。

(津市市残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