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可以!”——武陵区残疾人舒小微前进的动力
舒小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乐观、开朗、健谈。
人可以向命运挑战,这一点在舒小微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面对困难还是挫折,舒小微都波澜不惊,从容以对。每当这时,她都对自己说:“我也可以!”可以说,她的人生所运行的轨迹,大都缘于“我也可以”所带来的不竭的动力。
舒小微出生于桃源,在湖北赤壁住了几年后随父母来到常德。1岁时不幸患小儿麻痹症,之后的治病过程伴随了她20多年,可终究还是落下了三级肢残。舒小微并没有因此抑郁或消沉,这都源于父亲的教育和训练。小时候,除了日常锻炼,父亲教她骑单车、游泳、跑步、打乒乓球,甚至爬树。父亲用心良苦,教她如何克服困难,教她如何面对挫折,渐渐地,舒小微形成了豪放、自立、自信的性格。记得六七岁时,父亲让她爬竹竿,因为没掌握好平衡,她摔了下来,鼻血直流,可舒小微不哭不喊;去长沙针灸治疗时,小小年纪的她也一声不吭。偶尔有自卑的时候,舒小微的耳边总能响起父亲的教诲:“没有什么,你只不过是走路的时候姿态和别人不同而已,只不过是上体育课的时候跑不过别人而已!”
除了父亲,让舒小微最难忘的,对她一生触动最大的,是她的一位小学老师。一次学校举办联谊会,班上组织跳舞,老师特意为舒小微编排了一个角色,没有太多的动作,但却是核心,所有的同学都围着她翩翩起舞。当她胆怯时,这位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没关系,你也可以!”
“我也可以?”舒小微愣了愣神,没想到,这句鼓励会伴随舒小微的一生。从那以后,无论什么事情,舒小微都尽量做到最好,她总是对自己说:“我也可以!”
因为身有残疾,舒小微几度被拦到了大学的门外。可她没有放弃,最终成为一名土建工程师。因为要长期跑工地,和钢筋水泥打交道,所以这个行业,很少有女人涉足,可舒小微却一脚踏了进去。
开始,建筑公司的领导照顾她,让她在技术科。可不甘一辈子受照顾的她还是去了工地,做过土建施工员,还当过队长,做过项目经理。直到现在,她仍然在施工现场负责项目管理。第一次到工地施工时,因为担心材料,她通宵守在工地;因为打桩的机械设备震动较大,居民反映比较强烈,舒小微不分日夜地挨家挨户走访、解释。前些年,一个项目在穿紫河北岸,因为没有桥,所以到对岸需要划船。舒小微就“现学现卖”,现场拜师学了十几分钟后,自己划船到达了对岸。
一晃,舒小微就这样度过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她所负责的施工项目,没有出现过安全质量问题,更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
对于工作,舒小微兢兢业业;对于生活,她充满诗情画意,喜欢写些聊以慰藉的文字。2005年,舒小微看到一幅非常漂亮的摄影作品,深受触动的她当即决定:我要学摄影。她开始在网上查资料、买设备、学摄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次年,舒小微加入了常德市摄影家协会。从此,她时常随一群摄影爱好者去湘西、跑内蒙、赴贵州等一些风景宜人之地摄影,广西龙脊崎岖的梯田、长白山罕见的树挂奇景、泰山的日出、哈尔滨的雪景等等,无不被她的镜头所记录。为了拍好照片,她买了摄影人梦寐以求的哈苏相机;为了选好角度,她攀登高峰,她雪地里打滚hellip;hellip;
舒小微对摄影到了痴迷的程度,刚入摄影家协会时,她去壶瓶山拍瀑布,她爬上神景寨,拍摄过程中,不慎从2米多高的山崖上摔下来;去江西婺源拍油菜花,因为不慎耽误了时间,她竟从火车窗口爬上了火车。
舒小微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还感动了大校领导。一次,在零下200C的黑龙江雪林中守候日出美景时,同一地点创作的某部队一名大校领导得知她的情况后,被她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动,当即邀请她结伴创作。
因为独特的经历,所以舒小微对摄影、对工作、对生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理解和认识都反映在她的作品里。通过一幅幅摄影作品,你能发现明澈的眼神,能发现甜蜜的微笑,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那份静谧,没有刻意地雕琢,自然清新。
舒小微对摄影、对生活的追求像时间的指针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休息的间隙,她总要背起她的相机,去捕捉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武陵区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