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里的“家园”
阳光是爱的温暖。
阳光是生命的希望。
澧县天主教“阳光家园”的40名特困重度残疾人,他们沐浴在阳光般爱的温暖里,拥抱着阳光般生命的希望。
“同心”中,
慈善人间诞生天主教阳光家园
2012年,中国宗教界秉承“同心”宗旨,开展“慈善人间、五教同行”活动。澧县天主堂神父胡祖新的“慈善”目光,投向了特困重度残疾人,他立意建立一个集文化教育、康复锻炼、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为一体的特困重度残疾人托教、托养、托管基地。于是,胡祖新神父利用教堂闲置房屋,创办“澧县天主教阳光家园”,由澧县残联主管,在民政部门注册为非盈利性民间组织,首批收录入园的特困重度残疾人40名,天主堂免费提供餐宿、水电等生活消费。
把“阳光家园”打造成为特困重度残疾人的温馨之家,胡祖新神父费尽心思进行周密的设计:按照“无障碍”要求,对残疾人生活和活动区域进行全面改造,拓宽房门,便于轮椅出入;安装扶栏,方便行动障碍的残疾人扶持行走;浴室装了热水器,厕所装了抽水马桶,统一购置了单人床、被服、不锈钢饭碗,还建立了图书室、医务室、电视室、娱乐室、康复活动室,精心筹谋、无微不至,细微深处见真情,“家园”洋溢着阳光般爱心的温暖。
“家园”里,
每一个人都是一缕灿烂的阳光
入住“阳光家园”的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聋哑、智障、肢残、侏儒,生理残疾明显;抑郁、自闭、内向、多疑,心理病态严重,他们需要生活的帮扶,更需要心灵的呵护。
姚经和,双腿残疾,幼年丧失父母,吃百家饭长大,自己的名字不识,十位数加减不会,性情暴躁,刚进园时,不称呼人名,喜欢取“哑巴”、“矮子”、“蠢宝”等绰号,爱动手打人。胡祖新神父经常找他促膝谈心,授之文明礼仪,教之道德伦理,并要求姚经和的室友们教他识字算数,姚经和体会到了人生中弥足珍贵的友爱,明白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真谛,逐渐开始关心人、帮助人,融入了“家园”这个大家庭。
一缕阳光,一份温情。阳光家园的残疾人们,每个人都在接受阳光的温暖,而他们也逐渐成为了一缕灿烂的阳光,根据残疾类别和残情程度,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分工,打扫卫生、清洗饭碗、分送茶水,尽其所长,力所能及,守望帮衬,利益他人,其乐融融。
“阳光”下,
残疾人实现了自立的人生价值
劳动是人的生命内核,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在澧县残联的主导下,胡祖新神父主动联系县域的爱心企业,对“阳光家园”的残疾人进行适应性劳动技能培训,并在“家园”开办了“滤波电子”、“手饰工艺制品”生产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度,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
年近半百的马训深,从管理员手中接过入园来的第一笔工资,虽然只有270元,但他的眼睛湿润了。老马原本就是一个要强的人,凭着精湛的泥瓦匠手艺,也很能捞钱,一场车祸使他双腿残废,居家8年,吃饭、睡觉、看电视,成为他的全部生活。如今,靠双手劳动拿到工资,完全可以证明自己不仅仅是社会的消费者,而且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能不激动吗?!
人的不幸经历各不相同,但心境具有同一性。卢霖如,智障残疾,手不听脑的使唤,开始加工电子产品“滤波器”时,拿不稳镊子,夹不住镇片,认为自己百无一用,哭着闹着要回家,胡祖新神父循循善诱的开导他,并要求老师手把手地对他进行指导,慢慢地,卢霖如一天也能镶嵌180根“引线条”,日收入7.5元,钱很少,但体现了价值,当他独立完成第一根“引线条”时,欣喜若狂的表现所有人都感同身受,那是多年“自立梦”的披露,是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彰显。(澧县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