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残联全面完成2013年度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
今年, 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继续列入湖南省十项民生工程之一。津市市残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对0mdash;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目前,16名参与“抢救性”康复训练的贫困残疾儿童受到良好训练。
今年,分配到津市的任务指标为16名,截至10月30日,共完成16名。分别是:脑瘫儿童8名、智力康复任务2名、视力2名、听力1名、矫形器1名、儿童轮椅2名。康复有效率达100%,显效率达85%,各受训儿童家长满意率达100%。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加强领导,建立项目实施三大机制
mdash;mdash;政府重视,建立实施项目的领导机制。该项目是一个关心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为了把好事做好,市残联成立了以理事长彭秋泉为组长,党组书记、副理事长张浩瀚、副理事长李锋为副组长,康复股、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mdash;mdash;上下配合,建立实施项目的责任机制。儿童年龄小,分布面广,康复类别多,验收标准不一,操作复杂。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他们从强化责任入手,建立了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市残联与乡镇街道残联签订责任状,项目负责人与理事长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了工作任务和应承担的工作责任。
mdash;mdash;全面安排,建立项目实施的运行机制。一是全市受训的16名残疾儿童,按照常德市残联规定的时间,统一输送长沙、常德、桃源等定点机构,实施康复训练。二是有条不紊开展回访工作。市残联对儿童家长进行了回访和问卷调查,受训儿童康复有效率100%,家长满意率100%。
广泛发动,营造实施项目的良好氛围
为营造实施项目的良好氛围,市残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做到了“两个加大”:
mdash;mdash;举行启动仪式,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为迅速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上来,3月29日常德残联会议后,4月3日,津市残联立即召开各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会议,市政府副市长杨健全做重要讲话,部署调查摸底、申报工作。尔后又在人员密集的桥头广场,利用大型电子屏幕,发布声像广告;在津市电视台综合、生活频道发布滚动公告;在津市残疾人网站发布信息。
mdash;mdash;进村入户动员,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发挥残疾人专职委员作用,开展逐村(居)逐户、医疗卫生机构摸底调查。有部分心存疑虑,全市组织了乡镇(街道)、村(社区)残联干部上门宣传,走访残疾人家庭320多户,与残疾儿童家长谈心630多人次,解除了这部分人的疑虑。
专项投入,为项目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mdash;mdash;增加临时救助,解决实际困难。针对项目对象大多家庭贫困,残疾儿童身体素质差的情况,津市残联始终把稳定项目对象放在第一位,积极帮助项目对象和家长解决实际困难,把救助工作贯穿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给予贫困家庭陪护补贴,“六一”儿童节期间,残联到各个训练机构看望残疾儿童,共发放慰问金2万余元。
mdash;mdash;增加就业保障金资金的投入,保证项目经费。为更好地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津市残联采取措施,加大投入,从就业保障金中支出10多万元用于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使救助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周密安排,最大限度提高康复训练实效
摸底、筛查、审批对象,是实施项目的基础。按照项目对象5条标准,津市市残联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调查摸底,登记到位。全市组织残联干部、村(社区)康复协调员,走村入户,逐个登记,为30多名疾儿童进行登记造册。
二是初筛检查,解释到位。组织残疾儿童到当地医院进行初检填表,对不符合标准的,说明原因,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三是复查确定,审批到位。按照常德市残联规定的时间,统一输送到各定点机构,由专业老师进行复查,拟定预定对象。通过监护人申请,乡镇(街道)、市残联审查,签署意见,最后由常德市残联批准,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实施康复训练。(津市残联)